作為專注文化產業的黃金品牌,中華福金將橫跨千年的歷史文化,寫入永世流傳的黃金藝術臻品。此次推出《中華福金Ⅱ》金典巨制,將戰國權貴符令“錯金鄂君啟銅節”,“穿越”成中華文化黃金的代表作品《金竹結福》;以其表達的權力、尊貴和萬事通達,與中華福文化的綿綿恩澤水乳交融,令人遐想無限。
據悉,粵豪珠寶旗下品牌中華福金,由中國黃金協會監制,中國書法家協會權威推薦,以百位著名書法大師聯袂創作“百福”巨作為原型,由2010廣州亞運會會徽設計者張強領銜設計,它將中華福文化與傳統吉祥元素相結合,進行現代化、國際化的演繹,創作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珠寶首飾及收藏系列臻品。從2010年至今,連續推出的兩季產品都取得了巨大的市場效益和良好的社會口碑。
在中華福金的展廳內,人們對《金竹結!贩Q贊有加,愛不釋手。完美的竹節造型,盡顯君子風范;生動流暢的書法線條,勾勒出藝術的節奏與韻律之美;而真正讀懂它,不僅需要有藝術的審美眼光,更需要了解一段塵封千年的歷史與一件驚世駭俗的國寶級文物。
翻開的歷史的長卷,時間回到公元前323年,正是偉大詩人屈原所生活的時代,楚懷王賜給受封于鄂(今湖北鄂州市)的兒子啟“錯金鄂君啟銅節”,作為其經商免稅的水陸通行符節。身為君王之子,鄂君啟不僅外貌出眾,手執此節,更是百事通達,暢通無阻。一時間,“錯金鄂君啟銅節”成為了坐擁權位、享有財富的象征。
歲月如歌,轉眼千年。1957年,“錯金鄂君啟銅節”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塵封,在安徽壽縣驚艷重現。節面陰刻錯金銘文,字體似草葉篆,線條勁細飄逸,橫豎筆畫交叉處常以圓點裝飾,好似點點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間,在金文中別具一格。銘文詳細記錄了鄂君啟水路、陸路交通運輸的路線、運載額、運輸種類和納稅情況,是研究戰國時楚國交通、地理和商業賦稅制度的珍貴資料,被郭沫若先生描述為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福金《金竹結!吩佻F這段傳奇的權貴歷史,積淀深厚的文化底蘊,兼具正直、謙虛的君子之風,以及節節高升、竹報平安的吉祥美意,無怪乎人們對其百看不倦、情有獨鐘了。而完美的細節表現,諸如鏤空、亮面、磨砂等精細工藝,處理得一絲不茍,則徹底征服了目光犀利、毫發必究的珠寶業內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