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璧是一種重要玉器,用于禮天。中央有穿孔,為扁平狀圓形。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并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其使用年代之長、品種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用玉選料極精,制作工藝極細,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豐富,不僅使用范圍很廣,數量也屬歷代之冠。
玉璧意義
玉璧的用途,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及后人推測,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為身份的標志;三為佩飾;四作琺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
歷代玉璧演變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因受切割工具的限制,形制不太規整,或外周不圓,或厚薄不均,璧面不平,或留有切割痕,或兩面寬度不一致,或穿孔打偏,孔邊有斜坡;紅山文化玉璧肉的邊緣呈薄刃狀;良渚文化玉璧外緣薄,內緣厚。這一時期的玉璧特征大多是素面無紋,打磨較光亮。
商周時期為玉璧的發展期,玉璧作為貴族專用禮器,璧面平滑,內外緣厚度相當,外緣邊棱為圓角,兩面對鉆打的孔一般都很規整。商代玉璧多素面無紋;西周大壁無紋,小壁則有雕琢精美的紋飾,題材主要是龍、鳳、鳥紋。常用粗、細陰線相結合的手法刻出壁面紋飾,紋飾弧線較多,線條自然流暢。
春秋戰國時代,玉璧開始被大量用來作佩飾和殮葬用玉,還有作為禮儀場合手執的信物。春秋璧璧體均較薄,厚度在1厘米左右。戰國璧表面分成一、二或三區同心圓紋帶,內外區琢成一首雙身龍紋,中區保留傳統谷紋。內外邊沿用陰線刻出,剖面呈三角立棱狀。這時期出現了出廓玉璧等創新制作。
漢代玉璧沿襲了戰國的風格而又略有變化。璧的形體加大,有的直徑達30-50厘米以上。透雕的龍、鳳、鳥紋較多。璧上的谷紋,蒲紋顆粒大而稀疏,起凸淺,谷粒上部渾圓。玉璧邊緣加寬,立緣剖面呈方形。流行組合紋飾,有的還飾以吉祥文字。
宋代仿古玉器興起,仿戰國、兩漢的玉璧隨之出現。玉璧呈圓形轉角,谷釘稠密模糊,谷紋旋轉力度不夠。刻有龍螭紋的玉璧,龍螭分叉長尾,叉尾內卷。
元代玉璧多仿唐代,小璧居多,主要供佩戴用。多數只在一面雕紋飾。刀工粗糙,用刀較深,刀鋒常有出廓現象。
明清時期出現了一面以谷紋或蒲紋、云雷紋、席地紋裝飾,一面以花、鳥、魚、蟲、龍、鳳、八卦、吉祥物等圖案作裝飾的玉璧,器體大多偏小,寫實性較強。
市場分析
玉璧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用材上由大到小;材質上由半石半玉到青玉和白玉;紋飾上由光素無紋到云紋、龍鳳紋、谷紋、蒲紋、花卉紋和螭龍紋;工藝上由淺浮雕到鏤雕、深浮雕,由粗到精、由簡到繁的過程。其運用歷史久遠,跨度數千年之久,文化內涵極深。因此,在收藏市場上不僅受到國內玉器玩家喜愛,也備受國際玩家的追捧。紐約佳士得曾在2009年春拍中,上拍了一件直徑為34.1厘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大型墨綠玉璧,成交價為19.45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