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師方山 范光 王壽 張安世印
宜王 郭福 王奴 辛蒼
由于工作和興趣的關系,這些年我結識了不少西安收藏界的朋友,經常同印章愛好者一起交流探討有關古代璽印鑒賞方面的問題。上手接觸過不少上品的古代璽印,收益很大。其中有幾方漂亮的玉印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經藏友允諾,現介紹幾方玉印精品,與同好共賞。需要說明的是,我國古代對玉的概念是比較寬泛的,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和闐玉以外,瑪瑙、水晶等也被稱為玉,即所謂“玉,石中之美者”。故此,這里一方瑪瑙質印也列入其中。
1.宜王 戰國·秦 印面19毫米×18.5毫米,通高20毫米。從印鈕形制到印文風格判斷,應為戰國時秦國之物。“宜王”是秦漢時常用吉語,漢代銅鏡有“宜侯王”銘文。
2.郭福 漢代 印面20.5毫米×21毫米,通高20毫米。此印砣制極為規整,線條圓挺,布局均勻,可視為西漢玉印的代表作之一。
3.王奴 漢代 印面20.5毫米×20毫米,通高20毫米。印體通透如冰糖,晶瑩可愛。鳥蟲篆“王奴”二字刻制極精彩,實為東漢時期不可多得的珍品之一。
4.辛蒼 漢代 印面20毫米×20毫米,通高19.5毫米。印體為和闐白玉質,吃土后微微發黃,溫潤可愛。“辛蒼”二字是漢代鳥蟲篆的另一種形式。
5.右師方山 漢代 印面20毫米×20毫米,通高13毫米。印體晶瑩通透,與“王奴”玉印為同一質地,四字印文各有特點。“右師”是漢代復姓,“方山”是名。
6.范光 漢代 印面24毫米×24.5毫米,通高23.5毫米。印體為和闐白玉,雖有殘損,并不影響其審美價值。“范光”二字書寫特點突出,“光”字下方有尖筆,實為罕見。
7.王壽 漢代 印面16毫米×16毫米,通高15毫米。印體稍有殘損,印文布局真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砣制精到,實為不可多得之古代藝術珍品,對當今篆刻藝術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8.張安世印 漢代 印面24毫米×24毫米,通高24毫米。印體為紅色瑪瑙,當年多從西域進口,質料珍貴,且硬度較和闐玉高,加工砣制不易。從字口的起筆落筆處可看到砣制后用刀刻制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