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國最大的四會國際玉器城一景
四會玉器精品
四會玉器產業帶旺了旅游發展,圖為外地游客在四會玉器街選購玉器。
熱鬧興旺的四會玉器天光墟市場
四會玉器街一角
在全球翡翠玉器工業版圖上,廣東四會市占據最大的份額,這里生產的翡翠產品占全國70%。
更神奇的是,四會不產一塊玉,卻創造了驚人的“四會速度”,成為“中國玉器之鄉”。
四會有何魅力,能在短短幾十年,吸引四面八方的客商來這里投資經營翡翠玉器?面對國內同行逼人的發展勢頭,四會靠什么去保持自己的龍頭地位?
相比中華悠久的玉器歷史文化,始于清末民初的四會玉器加工史并不長,但如今,玉已經成為了四會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也深深融入了他們的血液。
清朝末年,不少宮廷的玉器匠人流落南方,將中華古老而精湛的玉器加工技藝帶到了四會,隨著“手工作坊”的出現,玉器加工業從此在這里生根發芽,并在此后的幾十年里以“星火燎原”之勢自發而倔強地成長壯大。到上世紀80年代末,四會已有玉器加工戶1000多家,年產值突破1億。
四會的玉石加工95%都是以翡翠作原材料,而真正的翡翠,全世界只有緬甸才有。輾轉千里而來的緬甸翡翠,在四會被雕琢成器。
四會市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秘書長羅榮儉介紹,在廣東的四大玉器市場(廣州、四會、揭陽、平洲)中,只有四會生產全系列玉器產品,包括擺件、玩件、掛件、飾件等,高、中、低檔品種齊全,款式多樣。其中,玉器擺件占到全國的70%以上,玉器掛件、首飾也占據了全國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并遠銷港澳臺、東南亞等地區。廣州、上海、北京等玉器銷售市場,大部分的貨源都是來自四會。
規模龐大的玉器加工業,是四會玉器產業的重頭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四會玉器源源不斷走向海內外的堅強后盾。據統計,四會現有各類玉器加工經營戶4000多家,年加工玉璞7000噸以上,年產值超過20億元。
在這10萬玉器大軍中,土生土長的四會本地人,只有1/3。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外鄉雕刻技師大量涌入四會以來,四會的玉器行業已逐漸形成了本地人、福建莆田人、河南南陽人“三分天下”的格局。
“‘四會’之地名,就是取‘四水俱臻’之意,它意味著開放和兼容。四會人沒有排外的陋習,能容納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四會市政府在發展玉器產業上,也采取的是一視同仁的政策,絕不為外來戶設置任何門檻。”四會市政府玉器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李漢洲介紹說。
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讓四會的玉器產業越發活躍,尤其是福建莆田、河南南陽人的到來,對四會玉器產業的提升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同為“玉器之鄉”的南陽,在玉器加工領域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工藝水平十分精湛,特別是在山水、花鳥蟲魚等玉器擺件上自成一氣,而福建莆田的木雕、石雕工藝在業界也頗為有名。兩地的雕刻技師來到四會后,創造性地將木雕、石雕工藝的技術運用到玉器加工上來,不僅大幅提升了四會玉器的工藝水平,還讓“擺件”這種中高檔玉器產品成為四會玉器的主流產品之一。
原料上,借助緬甸優質的天然翡翠,人才上,借助外來玉器專業人才的智慧,四會玉器產業不斷向“高、精、尖”發展,海納百川的情懷為其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玉器產業,也成為了當地政府經濟發展戰略中占支柱地位的富民產業。政府的關注,也讓玉器產業長年以來“自生自滅”的自發式增長逐漸成為了歷史。
為進一步扶持玉器行業做強做大,引導玉器行業向市場化、規;、行業化方向發展,四會市政府興辦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玉器專業市場和集散中心。在位于四會城中心區黃金地段的四會大道上,玉器街、玉器城、天光墟、國際玉器城四大專業玉器交易市場一溜兒排開,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名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的各路玉器珠寶商來到這里,進行玉器交易。
通過向上下游拓展,四會市玉器產業形成了一個以玉器加工為核心,集上游采購、中游制造加工、下游批發銷售、展示為一體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
2003年,四會被評為“中國玉器之鄉”,2005年,又獲得了“中華翡翠加工基地”和“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兩個國家級品牌,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翡翠玉器批發市場和玉器加工銷售集散地。
不過,四會玉器產業雖然總體規模宏大,從者如云,但無論從企業、產品,還是從玉雕技師方面來看,目前還多是“星星”,缺乏“月亮”!
“四會的玉器加工,長期以來以‘家庭作坊’為單位,規模小,龍頭企業少,玉雕大師也比較缺乏。”李漢洲不無遺憾地告訴記者,在四會目前10萬的玉雕工藝人員中,僅有1人為“廣東省高級工藝美術師”,而在行業內領軍式的權威人物,更是寥寥無幾。
毫無疑問,四會玉器已經走到了由量變轉向質變的“臨界點”。如何提升四會玉器產品的“質”,提升四會玉器在整個行業中的話語權,已經迫在眉睫。
對此,中華全國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會長鐘永森的看法十分樂觀。“對于本身不產一片玉的四會來說,能形成今天這么大的玉器產業規模,是相當不容易的。”鐘永森說,“因此,‘先發展、后規范’之路是與四會特殊的產業背景相適應的,也是必須的,先把盤量提升,在規模的基礎上來求質。”
正是在這個不斷反思的過程中,四會的玉器產業悄悄實現著“轉身”。
如今,在四會的玉器市場上,越來越多與眾不同、打破傳統的“新面孔”正在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線。
不再只是龍鳳呈祥、福祿壽、佛像……這些“新面孔”,以加注中國文化元素的簡約線條與平面取代了繁復的寫實,打破了玉器千百年來內容與形式甚少變化的習慣,“摩登”時尚的造型令人眼前一亮。在北京第十二屆中國藝術博覽會評出的6件珠寶玉器類金獎作品中,四會占了4件,在第13屆的10個金獎中,四會再占半壁江山。
“一塊精美的玉石,在一位師傅的雕刻刀下,可能只換個成本價,但在另一位師傅的雕刻刀下,卻可能升值百倍,這其中的差別在于創新。”四會市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秘書長羅榮儉說,獨特的創意正是玉石價值的“放大器”,而創新也正成為四會越來越多玉器加工者的共識。
“產品不上檔次,利潤空間就狹小。高端產品,不僅能為企業增加效益,更是塑造四會玉器品牌影響力最有力的手段。”四會玉器商會會長江軍紅表示。
高端產品如同“無聲的廣告”,讓媽祖、玉鼎記、翠福等一大批四會玉器加工企業逐漸在業界聲名鵲起。在商會和行業協會的組織下,企業開始帶著作品“組團”走出去展銷,幾年來,足跡遍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東莞等地。
其中,玉鼎記張森才的四件精品甚至將風頭出到了國際最高規格的嘉德拍賣會上,而媽祖等實力雄厚的玉器企業,索性在北京等地建起了分店,“立地”進行推廣。
四會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性也毫不遜色。從2004年開始,四會每年年底都會舉辦玉器文化節,以節為媒,來展示四會玉器的精品,提升四會玉器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也不斷提升玉器從業者的品牌意識。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四會玉器,“摘桔賞玉”更成為了四會一條特色旅游路線。玉,帶來了人流,也帶動了商貿、旅游、酒店、飲食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深,中國作為全球最有潛力的珠寶生產、消費大國,珠寶業越來越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玉器與其他珠寶首飾的結合也更加緊密,玉器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春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品位的提升,‘追玉’會成為一種新的消費趨勢。”中華全國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會長鐘永森在接受采訪時說,在過去的15年里,中國的玉器消費需求量翻了30倍!
中華全國工商聯金銀珠寶業商會所做的一份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全球珠寶玉器的市場規模已達到6000億美元,而我國珠寶首飾銷量去年剛剛突破1700億,根據預測,到2010年,我國珠寶首飾銷售額將超過2000億元,其中翡翠玉石約400億元人民幣。
“可以說,中國珠寶玉器產業才剛剛起步,前景十分可觀。”鐘永森預測說,中國玉器產業至少還有20到30年的快速發展期,“未來15年,國內玉器產業將達到50倍增長,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珠寶品加工基礎和消費中心。”
雖然國內玉器市場“蛋糕”誘人,但爭食者也不少。不過,縱觀國內玉器行業,各大玉器名城、玉器產業重地仍處于群雄逐鹿的“春秋”時代,而未到“戰國”時期,這也是行業優勝劣汰、做大做強品牌產業的最佳時機。
對于后起之秀的四會來說,大浪淘沙下,“借機洗牌、主動發牌”,孕育了新的更大的希望。
“四會玉器是中國最大的、也是唯一的10萬人以上的產業集群,雖然有上百年的歷史,但其真正的發展也就10來年。能在短短幾十年里超越那么多玉器古城,成為中國最大的翡翠加工基地和翡翠玉器批發市場,足見其發展潛力和后勁。”鐘永森表示,他十分看好四會玉器產業的發展,四會的未來,應是“中國玉都”。
對于四會玉器產業未來發展,四會市市長陳清則提到新的高度,他表示,處于快速發展期的四會,要借“中國玉器之鄉”、“中華翡翠(玉器)加工基地”、“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這三大國字號品牌的效應,不斷優化玉器市場環境,鼓勵重點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管理水平,樹立品牌,不斷開拓新的市場,加強對外交流和合作,擴大對外影響,提高知名度;通過向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拓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長玉器產業鏈,打造四會翡翠玉器產業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