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讀者報料稱,曾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稱號的深圳某珠寶首飾有限公司在近期被查出有偷稅漏稅及鉆石走私行為。接到報料后,記者隨即打通了該公司深圳總部的電話,其市場部媒介負責人表示,“偷稅漏稅、走私鉆石”之說毫無根據,無法給出相關回應。
事實上,“偷稅漏稅”、“走私鉆石”這些在外行人看來令人悚然聽聞的現象,在鉆石行業已是“見慣不慣”。
現狀:
兩年間走私鉆石增三倍
盡管國家的2006版鉆石稅收新規從很大程度上“卡”住了走私鉆石的“門路”,但現實情況仍不容樂觀。由于價格等因素,近年來仍陸續有一些商家通過非法來源獲取鉆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深圳鉆石首飾產量占全國7~8成,有大量動輒上百萬元的裸鉆單,多是在深港“黑市”以最原始的手法完成交易,并雇用水客偷運入境。長期以來,深港兩地鉆石走私的交易非常暢旺,行內多是做熟客生意。老顧主收到鉆石貨料后,匯款至香港貨主即可;而生客則要現金交易,或者網上轉賬交易,渠道主要是“水客”走私。
深圳鉆石商上午下單,下午便可收到香港過來的貨品。另外,有部分印巴籍人走私入境也是深圳黑市鉆石市場的一大來源。一位姓陳港人廠主表示,由于印巴籍人走私入境鉆石較正規渠道便宜三成,因此,他們的貨在深圳大受歡迎。
據悉,2007年~2008年,羅湖口岸查獲“水客”走私的珠寶鉆石量由1800克增至4600克,飆升3倍。據上述資深業內人士透露,現時深圳羅湖珠寶商場不少鉆石柜臺,擺放一些正規手續的鉆石首飾,而補貨則是用走私進來的鉆石貨料加工鑲嵌的鉆飾。
原因:
利潤微薄企業鋌而走險
珠寶業是個高利行業,但對于廣東的珠寶加工型企業來說,這些年的日子并不好過,這也是讓一些珠寶加工企業“鋌而走險”的主要原因。
據了解,目前每克黃金(1144.50,7.70,0.68%)的加工費僅1~2元,只占黃金首飾整體售價的千分之幾。過山車般的金價漲落,急劇下降的利潤額、急速縮水的資產,讓中小珠寶企業面臨著兩頭打擊。一些珠寶制造企業只得以非法經營的方式來降低成本,走私鉆石就成了他們饑不擇食的出路。
新聞背景
鉆石稅收新政曾被喻“大棒”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國家調整鉆石進口稅之前,當時進口稅率高達17%,導致走私猖狂,整個行業偷稅漏稅嚴重。而鉆石價值高、體積小、易攜帶的特點,加上海關檢測無法查出鉆石,更使其成為不法分子用來走私、洗錢的“得力”工具。
這些走私鉆石主要從非洲鉆石生產國、俄羅斯、我國香港地區三個區域進入。其中,由于稅率與內地差別較大,從香港走私鉆石是最主要的通道。這使臨近香港的華南區域鉆石首飾加工也非常發達,如深圳鉆石首飾年加工量就高達上百億元,而真正來自上海鉆石交易所的進口鉆石微乎其微。
這些情況在2006年7月國家降低鉆石進口稅率后有了很大的改善。
2006版鉆石稅收新規規定,明確從當年7月1日起,自上海鉆石交易所銷往國內市場的毛坯鉆石和成品鉆石,進口環節增值稅實際稅負從17%分別降至0%和4%。新政有效地遏制了走私鉆石的行為,此外,內地鉆石零售價也可降低,市民大可不必千里迢迢赴港買鉆石了。
此外,新政還規定,對在國內加工的成品鉆石,凡通過上海鉆交所銷售的,在國內銷售環節免征增值稅;不通過上海鉆交所銷售的,在國內銷售環節按17%稅率征收增值稅。對在國內加工的成品鉆石,進入上海鉆交所時視同出口,不予退稅;自上海鉆交所再次進入國內市場的,其進口環節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4%的部分,由海關即征即退。對國內鉆石開采企業通過上海鉆交所銷售的自產毛坯鉆石,實行免征增值稅政策;不通過上海鉆交所銷售的,照章征收增值稅。
這一新政是消滅走私的關鍵,它使得國內市場的游戲規則更加清晰,更多國外品牌也進入了中國市場。
消費提醒
買珠寶切記索要發票
業內專家表示,為了維護整個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消費者可與相關部門一起監督。在購買珠寶首飾類產品時,應要求商家出具發票,這一方面保障了自己的售后利益;另一方面,一家門店能否出具發票,也證明了其是否正規營業單位。如果不能出具發票,消費者有權到工商部門進行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