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投資看時機
1994年,蕭薔第一次買房。那時她手頭的積蓄還不是很多,但她很想有一棟屬于自己房子。四處看房,前后看了幾十棟房子,好不容易才相中臺灣天母的一套房子,決定在那里定居,因為環境比較寧靜。
但是,當時天母的房價貴得驚人,蕭薔即刻有了動搖的念頭,“我不愿將手上現金全部套死在房產上,成為名副其實的房奴”,于是,她決定繼續尋找價位更加合適的房子。隨后她便托人詢問中古屋的情況,終于皇天不負苦心人,她在中古屋找到了一棟35平方米房子。這套房子一住就住了5年,后來因為交通、環境的種種因素,她才重新換房。
在計劃重新購房的期間,老房子的去留成了蕭薔的難題。“1999年,因為當時政治處于敏感期,政局動蕩導致臺灣島內人心惶惶,房價受影響跌入低潮,一片慘淡”,蕭薔再三考慮,依據自己的判斷,她認為“政治因素只是短期效應,一旦政治干擾結束,房價就可以回溫。所以,我雖然想賣屋,卻不急著出手,硬是忍耐了一年,等到最佳賣點才出脫,這樣不但不賠,反而賺了。”
第一次賣房就賺了一把,經過多年的實戰,蕭薔談起房地產投資尤為專業:“選定地區之后,就要觀察長期地價的走勢,若走勢持穩,就算未來上漲空間有限,價格也將具一定支撐力;如果走勢起伏較大,保值能力就相對衰退。”但蕭薔“不把房產的增值作為買房的唯一考量”,她“買屋多是為了居住的需求,因為房子的流動性并不強,不像股票、基金那么容易變現,沒有打算靠炒房賺錢。”
內地上海房產的長期走勢一直為蕭薔所看好,她索性在上海的使館特區買了房子送給父母,“主要是看中它的治安好,生活機能佳,而且我在內地拍戲,有了房子會讓我有個落腳點。”
最好的投資是自己
“這些年來,我認真思考過,最好的投資不是股票,不是基金,也不是房產等,而是自己。”蕭薔總結道。這些年來,投資上的得失,使蕭薔意識到,非專業人士,借助外力進行專業投資更加明智,而自己則進行自我投資,提升自己的價值。
“前幾年,我去法國出外景時,很喜歡當地的美食。回臺灣后,恰巧有朋友想開法國餐廳,邀請我入股。我一口就答應了,沒想到才把錢投進去,我就要去大陸拍戲了。一拍就拍了好幾個月,等我再回臺灣時,發現我對這家餐廳營運情況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我還是考慮退股。幸運的是,即使餐廳還沒有開始回本,但朋友愿意把我投資的錢退還給我。”談及第一次投資實業,蕭薔覺得既莽撞又幸運。
自此,蕭薔就坦言“不敢做靠投資理財賺大錢的白日夢”。現在,她的收入基本上交給別人管理。“大部分的錢交給母親,其它的交由專家處理。”蕭薔雖然不懂專家如何幫她管理財產,如何將投資各種理財產品,但她知道自己的絕大多數收入都投資在國外的共同基金上,投資基金小賺了一些。她還經常聽取銀行界朋友的意見,買過一些政府公債,“利息雖少,卻很穩定”,“也曾買過一些外匯,賺了少少的零用錢。”不過,她表明說,自己的投資風格還是偏向保守,大部分的錢還是放定存。
蕭薔不喜歡與別人比較貧富,她覺得這是“無聊的比較”,“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生活環境和條件也不同,人無論優劣,只有努力才有出頭天,如果大人們天天在比較,將來小朋友也會生活在比較和階層中,我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將來”。”蕭薔認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更多地投資自己,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比如多做些慈善事業,或者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引導和號召更多人來一起完成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
重點句:“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更多地投資自己,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比如多做些慈善事業,或者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引導和號召更多人來一起完成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人生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