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鐘表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吳志雄,以收藏瑞士古董表聞名上海鐘表收藏界。然而,他為“世界名表專場拍賣會”帶來的9塊古董名表,卻全部流拍,其中包括一款1910年的勞力士9K紅金二針機械女表。而一款江詩丹頓的縱橫四海型號的二手新表,卻以人民幣15萬元的價格成為現(xiàn)場成交價最高的拍品。
這個結(jié)果其實早在吳志雄的意料之中,“由于對古董表收藏投資價值認識不足,目前國內(nèi)大部分去鐘表拍賣行的人,都只是為了淘二手名表而來。其實二手名表不管有多新,表殼金屬有多貴重,上面鑲了多少克拉的鉆石,都只具有使用價值,在你擁有的那一刻起,它就處于不斷貶值之中。”而國際上公認的具有收藏投資價值的寶礦,是那些產(chǎn)自二戰(zhàn)以前的世界名表,也就是所謂古董名表。
數(shù)據(jù)和事實形象地說明了這一切
1999年12月,紐約蘇富比古董鐘表拍賣會上,一款1933年的百達翡麗金表以1100萬美元成交,創(chuàng)造了世界名表拍賣價格紀錄。嘉士德也曾以176萬瑞士法郎的高價成功拍出一款琺瑯鑲鉆金表。一些老得快要掉牙的機械表,如一塊17世紀初德國用黃銅制造的掛表,現(xiàn)價值超過100萬元港幣。20世紀50年代瑞士制造的勞力士、歐米茄、天梭等中古表的價格也在數(shù)千至數(shù)萬港元之列。而蘇富比和嘉士得在香港的每場古董鐘表專場拍賣,成交額皆以“千萬”港元為單位。位于瑞士日內(nèi)瓦的安帝古倫公司作為古董鐘表的專業(yè)拍賣行,已經(jīng)成為古董表投資者朝圣的圣地。
古董表成為重量級的投資藝術(shù)品,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美國,之后這股風潮迅速席卷歐洲、日本和亞洲的港臺地區(qū),并在1986年左右傳入內(nèi)地。由于它蘊含著巨大的投資升值潛力,這股古董表收藏投資風潮在20年后的今天,不但沒有平息,反而有愈刮愈猛的趨勢。
現(xiàn)年50歲的吳志雄,從古董鐘表收藏投資浪潮刮入國內(nèi)的第一時間,便投身其中。他的收藏投資過程頗具代表性地折射出了中國古董鐘表收藏家的收藏經(jīng)歷。
吳志雄在他的幼年時期便與世界名表結(jié)下情緣
時光回溯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吳志雄家住南京東路上的第一百貨商店旁邊。他每天最大的樂趣,便是放學后,鉆到第一百貨商店里,細細研究柜臺內(nèi)的每一樣商品。其中進口名表尤其吸引年幼的吳志雄,“勞力士一類一等,918元;歐米茄、浪琴一類二等,368元;天梭是一類三等、摩紋二類一等;增尼智二類二等;羅馬、梅花三等;英納格四等;雷達五等……”
那是一個普通人對高檔耐用品可望而不可及的年代。當時人稱“表中之王”的勞力士,號稱與黃金等價,永不貶值,一般是被當作壓箱底的傳家寶而不輕易拿出來用。
1958年,第一塊國產(chǎn)手表——上海牌手表誕生,定價120元。但這絲毫不能遮蓋進口名表耀眼的光芒。然而這一切在“文革”時期被徹底打破。進口名表被當作“封資修”物資,被掃蕩進二手舊貨商店。當時上海最大的舊貨商店“淮海路國營舊貨商店”內(nèi),曾經(jīng)只能讓人仰視的勞力士們,售價僅為百元左右,卻絕大部分都只能在角落中蒙塵。
1976年,“文革”的陰霾散去。在這一年,吳志雄意外邂逅了一次擁有名表的機會。當時,父親的一位同事有意以500元的價格轉(zhuǎn)手一塊全新的勞力士手表,原因是在他買下這塊勞力士之后,僅僅3個月,“永不貶值”的勞力士就從918元跌到580元。
這是一個歷史的誤會。當年作為精密儀器附件而非高檔消費品進口的勞力士,因長久棄置庫房,表盤已泛黃,且部分已停走。于是,全國的庫存勞力士被打折銷售。這也人為地打破了勞力士永不貶值的神話。但是吳志雄堅信勞力士的價值不會因為一次打折而真正受損。21歲的他說服父親,拿出家中所有積蓄,湊足500元,買下了這塊勞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