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據稱來自緬甸官方的消息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消息稱,2013年起緬甸政府將禁止一切翡翠原石毛料出口,轉而出口成品翡翠,把首都內比都打造成為可以替代陽美的翡翠貿易之都。對于中國來緬甸經營的商人免費給土地使用權,從事翡翠雕刻的師傅一律2年免簽。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翡翠商家、翠友及相關投資者頓感危機重重,擔憂我國翡翠市場將遭遇重創。
消息不是空穴來風,但有待證實
近幾年,緬甸政府不斷發展翡翠加工業,從過去單純的原石出口轉向利潤更高的半成品甚至成品出口。
“我覺得,緬甸出口加工翡翠將是一個現實。” 大漢玉庫的潘永欣告訴記者,近幾年我國翡翠原石進口的關稅過高,導致大量原石在海關積壓。拿一塊要價1000萬的翡翠原石來舉例,要加收300多萬的稅,讓一些靠借高利貸來炒原石的人不堪重負。近些年,關稅以及外來資金的流入,擾亂了市場,翡翠就地加工其實非常合適。“大約十天前,我已經在廣東得到了這個消息,雖然還沒有看到正式發布,但是這個消息很可能是從源頭那里流出來的。據我了解,已經有一些加工廠打算遷到緬甸了,很可能過完春節,明年三月份以后就搬去緬甸。我也準備派一個人去學緬甸語。”潘永欣說道。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中,翠佛堂董事長周海民、百分百珠寶總經理王學成、地質人珠寶總經理任傳平等人都表示不清楚此消息是真是假。
而平洲玉器協會常務理事陳武直接告訴記者,“是有這個消息,而且這個消息不是假消息。”陳武稱平洲玉器協會已經收到了緬甸不再出售翡翠原石的公文,并且曾經參加過緬甸公盤的他,也收到了緬甸方面發來的短信,就是網上流傳的這則消息。但是截至發稿前,記者尚未在緬甸政府網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緬甸聯邦共和國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找到該消息。
緬甸出口成品翡翠,不容易實現
國家寶玉石專家、金陵科技學院寶石學教授劉自強認為,“翡翠文化,根在中國,石在異鄉”,擅長雕琢高端翡翠、收藏翡翠、鑒賞翡翠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中國大陸。翡翠的原料選取、設計制作、品評鑒賞到消費,整個鏈條都在中國內地。即使個別玉工遷移到緬甸,也很難支撐起緬甸的加工產業。而且緬甸政府想要發展翡翠加工業,需要緬甸政治穩定,市場完善,流通活躍,渠道暢通,目前緬甸國內政局不穩定,局部戰爭頻繁,在緬甸國內形成具有翡翠文化的產業體系不容易實現。
“這可能是緬甸政府的一個美好愿望。”中國寶玉石協會理事任傳平表示,對于緬甸來講,這樣做確實可以帶動就業,增加產品附加值,但要想形成一個繁榮的市場,不管是像揭陽還是瑞麗,都需要至少幾十年。緬甸目前的加工水平很差,裝置簡單,工藝原始,規模較小,多以家庭作業為主,出口過來的一個打磨好的戒面,我們這邊還要再進行改型。一旦緬甸的翡翠成品銷售難以實現,資金上出現問題,這種出口模式是難以維持下去的。
翡翠市場未來發展尚存懸念
任傳平表示,如果緬甸政府禁止翡翠原石毛料出口真的落實成政府政策,對我國翡翠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首先是國內市場原料少了,緬甸的翡翠加工業又是剛剛起步,一個產業至少需要三五年才能從無到有發展起來,到時候國內翡翠成品的貨源斷了,市場一定受影響。另外,此種政策一旦出臺,國內的一些翡翠炒家一定會順勢炒作一把,進一步抬高翡翠的價格。
劉自強則指出,市場受不受影響,要看資源存量大小。近十年,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中國內地翡翠市場的向好,使得中國在國際翡翠市場上有超強的購買力,緬甸人將大量的翡翠資源轉給了中國人。現在,不論是收藏家、炒家、原料供應商,手上都不同程度地持有一定量的翡翠,緬甸國內市場的變動,恰恰為我國翡翠資源的消化創造了契機。“中低檔翡翠國內存量較大,短期內價格不會有太大變動。”劉教授還告訴記者,近5年在俄羅斯、南美陸續有翡翠礦源的發現,從見過的部分樣品顯示,有較高的商業價值。同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寶石級合成翡翠已有成品,合成翡翠的成分、硬度、密度等方面與天然翡翠基本一致。
目前緬甸的政治經濟走勢還有待觀察,工業環境、基礎設施等處于比較原始的狀態,不足以迅速形成翡翠貿易中心。況且翡翠行家中仍囤有不少翡翠原料,可以維持翡翠資源在今后幾年處于相對平穩狀態。今年緬甸因國內國外的各種關系,已經取消了兩次公盤,2013年緬甸的相關翡翠政策必將是翡翠業界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