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顧客在廣西梧州市寶石城選購人工寶石飾物。黃孝邦攝
位于粵桂交界處的廣西梧州市扼三江匯流之地,歷來被視為桂東門戶。最近30年來,一種十分不起眼的人工寶石在當地扎根做大并成行成市。梧州市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梧州市年產人工寶石約120億粒,產品種類達一萬多種,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產量的80%、世界產量的70%,梧州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但《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隨著生產成本逐漸上升,加上國內外產業形勢的變化,梧州的人工寶石行業正面臨轉型陣痛。
“世界人工寶石之都”崛起
天然寶石非常稀少且價格昂貴,普通消費者難以企及,而人工寶石則是完全或部分由人工生產或制造的用做首飾及裝飾品的材料,其成本低廉且外觀美麗動人,在國內外每年銷售量以數十億件計,是典型的小商品占據大市場。
人工寶石產業能夠落戶梧州,緣于一次偶然。1982年,香港寶石制造商人崔福明到梧州考察,之后將位于廣州的小規模寶石加工廠搬到梧州萬秀區北環路小學,通過“校辦廠”、來料加工的形式發展自己的人工寶石加工事業,點燃了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的“星星之火”。隨后,一批臺灣寶石商人帶著資金、技術、設備相繼進入。
梧州市寶石商會會長李桂生回憶說,那個時候梧州市區常住人口大約30萬,而從事寶石加工的外來務工人員就超過10萬人,再加上市區周邊家庭作坊式寶石加工聚集地,數字更為龐大。在梧州市步埠路、西環路一帶,每天早上八九點打磨寶石的嘶嘶聲隨處可聞,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其產生的噪音一度成為居民投訴的焦點。晚上10點左右沿街夜宵攤點則擠滿了剛下班的寶石工人。
擁有龐大從業人員隊伍的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由此聲譽鵲起,2005年梧州市年加工人工寶石已超過80億粒,銷售總額約占全國80%,占世界的40%,其寶石行情直接影響世界人工寶石市場,梧州市因此被中國寶玉石協會命名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
集中于低端 行業無序發展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梧州人工寶石產業主要集中在切割、打磨等手工初級加工領域,依靠土地、人工、水、電等資源的低成本優勢,梧州成為人工寶石加工的理想轉移地,特別是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梧州豐富而低廉的勞動力資源一度成為支撐這個行業生存與發展的基礎。
隨著人工寶石產業的發展壯大,并逐步向更高層次邁進,加上加工成本優勢逐漸喪失,這一產業的轉型升級也顯得越來越迫切,單純的寶石打磨附加值不高,加上行業內無序競爭,導致行業利潤大幅下降。
據寶石加工商林斌介紹,過去人工打磨一粒1.5毫米規格的圓形人工寶石大概可以獲得加工費0.11元,后來隨著競爭加劇同樣的產品加工費用已降至0.03元,幾乎難以為繼。大批寶石加工者轉行或者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梧州市人工寶石加工工人大幅減少,甚至一段時間因為缺乏加工工人寶石行業出現有訂單卻不敢接的狀況。
近年來,隨著機械化加工的出現,梧州人工寶石市場呈現供過于求的景象,一些商家開始盲目地上馬新機器,寶石產量進一步擴大,再度加劇了這一局面。梧州市寶石商會負責人介紹,按照梧州現有2000臺數控寶石自動研磨機計算,一臺機器一天的產量相當于過去100人一天的勞動力,折算下來就相當于20萬人的勞動力。鼎盛時期梧州人工寶石年產量可能超過130億粒,但其中大部分是價格與質量都較為一般的統貨。
以往隨處都能聽見的手工打磨寶石的噪音清靜了許多,大批人員陸續離開梧州,梧州市寶石商會統計顯示,目前梧州市的寶石加工從業人員由原來高峰時期的10萬人大幅減少到目前的3萬人左右。
“兩頭在外”困局亟待突破
雖然被稱之為“世界人工寶石之都”,但梧州當地人工寶石產業實際上是“兩頭在外”,最基本的原料生產環節和下游的鑲嵌飾品產業基本上都在梧州市場之外。
立方氧化鋯俗稱鋯石,是一種人工合成材料,是生產人工寶石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但目前國內立方氧化鋯生產廠家大部分聚集在四川、江西等地,梧州本地的原材料生產企業幾乎為零。梧州每年生產寶石半成品所消耗的立方氧化鋯約4600噸以上,這些原材料幾乎全部來自四川、江西等地。
梧州市蝶山區寶石產業發展管理局局長余勝說,在過去梧州也有一些上游原料生產企業,但現在已經差不多全部出走。由于本地缺乏上游原材料關聯企業,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缺乏對原料價格以及供給變化的話語權,本地寶石半成品加工企業很容易受到上游企業的影響和控制。
有寶石加工企業負責人透露,去年80元可以買到1公斤質量不錯的立方氧化鋯,而今年的立方氧化鋯價格已經漲到200元以上。由于價格波動大難以掌控,一度讓企業有單不敢接。
眾所周知,寶石首飾行業的大部分利潤,都在首飾鑲嵌、飾品等產業鏈的后段形成,寶石產業鏈的下游環節被公認為最有發展潛力的“黃金產業”,而這卻是目前梧州人工寶石產業依然十分薄弱的一環。
面對行業整體利潤下降的大趨勢,業內人士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寶石鑲嵌業,一些人甚至把鑲嵌業稱之為人工寶石行業的“命門工程”。“由工人打磨出來的人工寶石初級成品可能只能賣2元左右,但如果經過鑲嵌加工成品牌飾品,一般都可以賣到兩三百元,這其中的利潤是相當可觀的。”李桂生說。
目前,梧州的人工寶石產業,仍處于“初加工的人工寶石多,寶石工藝飾品少;半成品多,專利、品牌產品少;廉價產品多,高附加值產品少;加工多,開發、設計少;技術含量低,缺乏高檔次產品”的階段,制約了整個寶石產業的發展。
在轉型升級中尋找出路
來料加工式的人工寶石產業正面臨“成長中的陣痛”。近年來,梧州一方面繼續借助每年舉行的國際寶石節擴大影響力、打造行業品牌,另一方面也大力推行產、學、研結合來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行業的市場競爭力。
2006年,梧州學院建設起人工寶石設計與加工實驗室;2008年梧州學院組織成立18人科研攻關小組,向廣西壯族自治區科技廳申報并承擔了人工寶石粘石、反石、自動刻磨技術及設備研發課題,成功研發了兩種型號的刻面寶石加工快速粘反石機、三種型號的高精度寶石自動刻磨拋光機以及配套設備。
為做大做強梧州人工寶石產業,通過延長產業鏈提高人工寶石附加值,梧州正在打造梧州市寶石科技產業園和梧州(蒼梧)飾品寶石園產業園兩個不同發展定位的園區產業基地,引導寶石產業在基地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上下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實現寶石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李桂生說:“這兩個基地第一是把整個產業鏈完善,第二是有序地進行企業的升級換代。隨著有實力的企業進入,以后要發展的貴金屬,像黃金、鉑金這些產業進入到梧州的飾品制造基地、飾品制造業,這對于整個寶石行業無疑是劃時代升級換代的過程。”
梧州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王瑛認為,原材料生產、寶石深加工這兩個領域對梧州來說還是新事物,要促成這些產業落戶梧州,不僅需要再造產業發展環境,既包括高標準的建設“兩個園區”的硬件設施,如道路建設、交通通達、污染處理、員工招聘等方面,還要打造產業發展軟環境,在企業用電、用水、用地等方面的實施優惠政策,打造高效的物流配送鏈條,建立人才合理流動與培養機制等,為處于寶石產業“兩端”的企業量身打造最適宜的軟硬件產業發展環境,促成企業根植本地。
李桂生認為,沒有消失的行業,只有消失在競爭中的不適應者。梧州人工寶石產業的轉型升級是產業發展中不可逾越的一步,現在企業、行業商會、政府三方都在產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形成合力,其前景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