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金器全為延年益壽
這是西漢時期神仙方術思想盛行的開始,期望成仙、羽化升天是這個時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極為渴求的事。公元前133年,煉金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說.他能從丹砂中煉出金,而用這樣煉成的金子制成杯盤,注以水漿,飲之者即可永遠不老不死,又提出使用金銀器可以延年益壽的理論。從此黃金與長壽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漢代的金器上,到處都是神仙羽人,奇禽異獸,還有直接表達愿望的銘文,如“千秋萬歲”、“壽如金石西王母(俗稱王母娘娘,傳說中的神靈)”。這種渴望成仙的思潮,一直延續到魏(220—265年)晉(265-420年)。唐代盛行服食金丹,這與秦漢求仙問藥一脈相承,到了唐代這一風氣更加濃厚,煉丹用的器具,一般煉丹家用陶瓷,帝王貴族則多用奢華的金用具,如西安何安村出土的金器中就發現有金藥鐺,為煉制丹藥的煮暖用具。
黃金里蘊含儒家思想
現在民間還可以看到用最古老原始的方法淘金。所謂沙里淘金,披沙揀金,慢慢就成為一個延續著的固定動作,并上升為一種鍥而不舍并反復不斷的精神。就是這種從未斷代的精神,成就了中華民族頑強而堅韌的品性。王陽明(1472年一1528年,著名哲學家),正好有一段類似的話分析到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人格的完成。他說,金子有多和少兩個數,有一萬斤,有一斤;或者一兩,一萬兩,這是從量來看。量之外還有值.也就是成分,是24K的純金,還是不純金。純與不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集大成者的儒家,恰恰講的是純,而不講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講“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他的中心意思是說,一個人雖有很多限制,譬如我的限制使我只能是一分,但我也絕不放棄,就在這一分里面努力,使它變成純金。這就體現了儒家的真正價值。
黃金象征權力
黃金自古就是權力的象征,古方印章更是權力和等級的象征。
秦朝統一六國后,確立了統一的官方用印制度。金印多為公卿一級的人員使用,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隋代之前。
“文帝行璽”出自廣州象崗山西漢南越王墓,是目前所見最大的西漢金印,印鈕呈圓雕盤龍,首尾兩足分置四角上。
春秋戰國時代,帶鉤就是與禮制連在一起的某種身份,各級貴族均在帶鉤制作上費盡心機,大量用金,爭奇斗艷,互相炫耀。這種新的習俗,為后來用官服帶來表示官員等級,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