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見古玉器偽造法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極多,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古玉后作”和“新玉仿古”。
古玉后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后雕”。
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識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偽者經(jīng)常使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總是鳳毛麟角,出于各種目的,改作者盡量按原來器物的造型及紋飾改作成零星小件,或?qū)埰鬟M行補整,對容易暴露廬山真面目的斧鑿之痕,重點進行染色、褪光。如一塊已經(jīng)破碎的玉壁,玉賈認(rèn)為如果照原樣出售,大多無人間津或即使有人愿意收置,買方也不可能出高價,于是,往往根據(jù)其殘破情況改作,如缺一半則將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則改為玦,如里口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瑗,若是外邊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環(huán)。至于補整也不少見,如一件系壁破碎了,則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顏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銀補之,這種方法,在愛玉成癖,嗜古成風(fēng)的中國很早就曾屢屢發(fā)現(xiàn)。
古玉后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規(guī)整、雕琢不精的古玉進行加工。將素面的或一面有紋飾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紋飾。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較多選用的器物。利用新發(fā)現(xiàn)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據(jù)調(diào)查,有時高達偽制器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與古玉后作的區(qū)別,顧名思義,一為新玉,一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為二種,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新玉臆古
宋代開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時甚至是不倫不類。這在考古資料嚴(yán)重缺乏,斷代知識剛開始積累的宋代,確實是難免的。后代仿古者,包括宮廷仿制,也往往采用宋元時代的考古圖錄如《考古圖》、《古玉圖譜》等摹繪的許多古玉形狀;紋飾仿制。如根據(jù)宋聶崇義的《三禮圖》中的玉壁圖仿造古壁: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謂蒲紋玉壁,琢幾棵稻穗的所謂谷紋壁,此類“杰作”早已貽笑大方。由于此類圖錄缺乏考古依據(jù),許多又是“拍腦袋”發(fā)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識者就能明辨,但是由于時代久遠,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資料,也不乏研究保存價值。由于這些仿古玉器是主觀臆造(創(chuàng)造)的產(chǎn)物,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
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據(jù)出土玉器的形制、紋飾用新玉摹仿制作的仿古玉器。在這類贗品中尤以宮廷玉匠精心仿制的玉器最難識別。因此,必須更認(rèn)真謹(jǐn)慎地對待。清朝宮廷對漢代玉器的鑒定和認(rèn)識極負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這一時期為多。仿造者從器形紋飾乃至雕琢技術(shù)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漢代玉佩上的游絲跳刀方法,線條若斷若續(xù),往往使一些有經(jīng)驗的鑒定者也受騙上當(d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