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設計不生活”是意大利給人最深的印象。“從通心粉到法拉利”,“從一把勺子到一座城市”,以“建筑為中心”的意大利設計體系,體現了意大利設計師從生活細節到宏觀建筑層面的設計,許多經典的家具設計名作都是建筑設計師的創作,意大利設計師都繼承了文藝復興以來的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為人而設計,為新的生活方式而設計。而且,從設計“鍋碗瓢盆壺”的設計“夢工廠”Alessi,到世界頂級跑車的“法拉利”,都可以讓人感到很有設計,反映出整個國家的設計水準。
2.看米蘭對中國設計創意產業的反思近幾年來,我們國內的越來越多家具企業都會到米蘭去參觀展覽,一個主要的任務就是去“抄款”也就是去模仿甚至是抄襲(COPY),以致于引起了意大利與歐盟知識產權組織與工業設計組織的警惕,特別出臺了針對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保護工業設計知識產權的文件與對策,對中國人到米蘭的旅行與商務簽證也給予了限制。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整體制造產業的起步階段,學習模仿是必要的,因為改良設計和模仿抄襲是有區別的,但是我們認為從產業體系上去學習,從內涵上去學習更重要。我們可以研究一下,為什么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處于世界時尚設計的前沿?
為什么意大利在20世紀70年代就響亮地提出“意大利的使命是創造與領導世界設計潮流”!為什么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的臺灣地區能夠很快地跨越“模仿”階段進入到“設計與創造”的層次,為什么意大利相對小的工廠能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大品牌?為什么米蘭能夠成為“設計之都”?為什么由米蘭國際家具展公司(COSMIT)和意大利家具行業協會(Federlegno-Arredo)主辦的一年一屆米蘭國際家具展覽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的家具展覽,而且堅持50年持續發展?為什么許多意大利的家族企業能夠成為“百年老店”?為什么許多家具設計能夠成為經典作品持續高價銷售50年?
為什么全球奢侈品牌中意大利出品約占70%~75%?意大利設計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就是我們要學習,要研究的東西。
所以,要從源頭上反思中國建筑設計與家具設計的分離,中國城市公共環境設計與市民生活方式的分離,中國已經泛濫成災的廣告包裝過度設計造成的“視覺污染”與“環境污染”,中國起步艱難的“工業設計”與“中國創造”的距離,中國規模龐大的高等設計教育與制造產業需求的分離,中國家具展覽業與米蘭國際家具展的差距,中國設計師與制造企業的雇傭關系與意大利設計師與制造企業的合作機制等許多問題。
作為正在從“中國制造”邁向“中國設計”的當代中國,中國的家具企業家與設計師應該跳出去米蘭看家具展覽的單一目的,到大米蘭市的“設計周”去考察,特別是要改變以家具行業為主的參觀考察隊伍。創意產業與制造產業是現代國家發展的基石,作為正在把創意產業作為國家新興產業并且在努力打造“設計中心與會展城市”的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順德等城市,應該把米蘭作為研究學習的成功案例,希望中國的政府官員、建筑師、汽車與家電行業的專業人士也到米蘭去,從城市建筑與公共環境、藝術博物館與教育出版、設計展覽與創意產業、設計品牌與設計文化、行業組織與設計政策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中國才能在21世紀成為真正的“設計與制造大國”。